“纳沙”台风期间广西白龙尾近岸海域余流特征及产生机制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esidual Current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Bailongwei during the Nesat Typhoon作者机构:广西科学院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
出 版 物:《广西科学》 (Guangxi Sciences)
年 卷 期:2018年第25卷第1期
页 面:36-42页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601[理学-气象学] 0706[理学-大气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6024) 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16380282)资助
摘 要:【目的】研究纳沙台风影响期间广西白龙尾近岸海域余流特征及产生机制,为探讨台风作用下近岸余流的变形和强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沙台风期间,广西白龙尾近岸一定点S1站的高分辨率连续实测海流剖面资料,对该观测点各层实测流速流向特征和余流流动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在无台风期间,观测点各层的余流流速一般小于10cm/s,表层的余流流速平均值为5.7cm/s,中层为3.5cm/s,底层为3.1cm/s。最大余流流速,表层为16.3cm/s、中层为14.2cm/s、底层为12.0cm/s。在台风登陆期间,观测点表、中、底层最大余流流速分别为39.7cm/s、32.4cm/s和20.7cm/s,最大流速值可达60.9cm/s,超出正常值3倍以上。随着水深深度的增加,风应力对水体的作用迅速减小,底层低频流流速最大值仅为31.1cm/s。从余流流向分级图可以看出:无台风期间,表层余流流向为WSW向,中层以下流向为NE向,台风登陆期间,余流流向为SW向。【结论】余流流速大小与方向的变化与风、补偿流、地形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