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想象与转换:小说《洛丽塔》的电影符号学解读 收藏

想象与转换:小说《洛丽塔》的电影符号学解读

Imagination and Convers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vel Loli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lm Semiotics

作     者:曹晓娇 Cao Xiaojiao

作者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 版 物:《俄罗斯文艺》 (Russian Literature & Arts)

年 卷 期:2018年第1期

页      面:113-11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基  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的研究成果(优势学科代码:20140901)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主  题:《洛丽塔》电影符号学 洛特曼 意义再生机制 

摘      要: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曾两度被改编为电影,是一部倍受争议的作品。然而,无论怎样评价《洛丽塔》,评论者大都是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社会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其实,纳博科夫的主要创作目的并非是要反映现实,或者是探讨伦理问题,而是要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在想象世界中享受艺术,获取审美感。也许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等,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激发欣赏者想象力的有效途径。纳博科夫采用了小说的电影化创作艺术,在裁剪与衔接、空间与视觉以及时间与想象三个方面,不断地在文字叙述与镜头画面间转换,构成了《洛丽塔》自身独特的意义再生机制,让读者或观众能够在不同的接受语境中,感受小说文本的艺术魅力,给予文本以多元解读,赋予文本以无限的生命力。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