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三年之丧中的君、父之义——以早期儒家礼学为中心 收藏

三年之丧中的君、父之义——以早期儒家礼学为中心

An Analysis of the Roles of "Ruler" and "Father" in the Ritual of Three-Year Mourning——Focusing on the Ritual Theories of Early Confucianism

作     者:孟庆楠 

作者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 版 物:《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年 卷 期:2017年第11期

页      面:67-7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基  金:学研究"(编号15CZX024)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编号15CZX024)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三年之丧   尊尊 亲亲 

摘      要:三年之丧作为至重的丧仪,规范着最重要的人伦角色与人伦关系。而早期儒家在对三年之丧及其成立依据的阐论中,表达着对君、父角色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呈现出了多元的思路与看法。《仪礼·丧服传》以至尊这样一种单一的原则来定位君、父的地位,而《礼记·丧服四制》则主张在门内优先以恩仁的原则事父,在门外优先以理义的原则事君。事父、事君都包含敬重之义,事父也由此成为事君所效法的模型。《荀子·礼论》不同于臣为君服的礼制,转而在君民关系中探讨三年之丧的依据。荀子认为,君主兼具父与母的教、养之功,故民对于君主既尊且亲。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