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沉沦、挣扎与毁灭——评曹禺话剧《雷雨》
作者机构:不详
出 版 物:《南腔北调》 (Mixed Accent Monthly)
年 卷 期:2017年第12期
页 面:52-55页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 13[艺术学]
主 题:《雷雨》 曹禺话剧 人性 毁灭 挣扎 话剧创作 沉沦 生命存在
摘 要:《雷雨》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代表之作和顶峰之作,至今仍活跃在各地的话剧场,今年6月,云南还推出了《雷雨》的首部实景体验版。曹禺为《雷雨》写的“序堪称解读《雷雨》最为权威的文本,他要讲的就是人在命运里的惶然无措,揭示悲剧中人性抗争的无能为力。曹禺曾说过,“《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他还强调创作中想要表达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以及他创作《雷雨》时对生命存在的寓言式的思考,都证明《雷雨》是对于人性、情感的探讨。曹禺还曾指出,“‘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雷雨》里几个在命运中挣扎、矛盾与毁灭的角色,其实都对生命有着无限的渴望和追求,只是命运之手把他们拖至了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