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后上缘骨折块与椎基静脉孔的相关性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vertebral foramen and retropulsed bone fragment in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作者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杭州310016
出 版 物:《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年 卷 期:2017年第37卷第19期
页 面:1223-123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997 81672208)
摘 要: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后上缘骨折块形成与椎基静脉孔的关系及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形成机制。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带有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62例,术前行胸腰椎CT扫描及矢状面重建。在横断面图像上测量后上缘骨折块长度(RL)和椎体长度(VL),并计算RUVL值。在矢状面图像上测量后上缘骨折块宽度(RW)和椎体宽度(vw),并计算Rw,vw值;测量后上缘骨折块高度(RH)和椎体高度(VH),并计算RH/VH值,进而确定后上缘骨折块与椎基静脉孔的位置关系。选取8个新鲜冰冻腰椎标本行Micro-CT扫描,将图像分为三层、每层九个区域进行分析(上层SR1-SR9,中层MR1-MR9,下层IR1MR9),比较各个区域骨微结构——骨体积分数、骨密度、连接密度、结构模型指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的差异,观察椎基静脉孔能否影响其周围的骨小梁分布。将腰椎标本制作为体外爆裂性骨折模型,观察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形态及影像学表现,进一步分析椎体后上缘骨折块与椎基静脉孔的解剖位置关系。结果RL/VL、RH/VH值接近1/2(分别为0.497±0.059、0.485±0.036),RW,VW值接近1/3(0.319±0.025),提示骨折块位于椎基静脉孔所在区域上方。Micro-CT结果显示椎基静脉孔所在区域MR2、MR5骨微结构参数(骨体积分数、结构模型指数、骨小梁数量)明显较同层其他区域薄弱,上层SR5相应参数较同层其他区域薄弱,提示椎基静脉孔可能改变其上方区域的骨小梁分布而使强度降低。体外模拟爆裂骨折模型显示骨折线经过椎基静脉孔的顶角或上缘,椎基静脉孔的上缘为骨折块的底面,后纵韧带损伤的位置主要邻近椎基静脉孔边缘。结论作为骨质缺损区,椎基静脉孔是正常椎体最薄弱的区域,且影响其周边区域的骨小梁分布。当遭受垂直暴力时,上层SR5区域和中层MR2、MR5区域最先发生骨折,进而形成后上缘骨折块;骨折块位于椎基静脉孔上方,包括全部或部分椎基静脉孔的上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