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巴蜀文化”“巴渝文化”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的形成与嬗变 收藏

“巴蜀文化”“巴渝文化”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的形成与嬗变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Their Connotation of "Bushu Culture" and "Bayu Culture"

作     者:黎小龙 

作者机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市400715 

出 版 物:《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 卷 期:2017年第43卷第5期

页      面:171-18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030303[法学-人类学] 030404[法学-中国少数民族史] 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巴蜀文化 巴渝文化 巴蜀文明 郭沫若 重庆 卫聚贤 

摘      要:具有当代科学意义的巴蜀文化,于抗战时期由卫聚贤提出。但巴蜀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则是《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是巴蜀文化概念发展最明显和丰富多彩的时期,川渝两地出现分流:四川出现由巴蜀文化向古蜀文明和巴蜀文明的提升和拓展,而重庆则出现从巴蜀文化巴文化向巴渝文化的嬗变。巴蜀文化与巴渝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既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也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抗战、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文化概念的创新,意义非凡,不仅直接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更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