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洪季悬沙平面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The 2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in the Lingdingyang Estuary作者机构: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出 版 物:《海洋学报》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7年第39卷第9期
页 面:26-3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81502[工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0815[工学-水利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动力条件下磨刀门河口长周期地貌演变研究"(413761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珠江河口与网河演变机制及治理研究"(2016YFC0402603)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专项"珠江口伶仃洋围填海工程的累积环境影响及生态修复措施研究"(A201401D01) 水利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珠江河口咸情变化及抑咸对策研究"(201501010)
摘 要:基于伶仃洋河口2007年洪季(8月)潮流和泥沙现场观测资料,通过实测资料分析结合二维泥沙数值模型的方法,分析其悬沙浓度平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悬沙浓度从伶仃洋湾顶虎门至湾口沿西槽向海在纵向上呈现出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横向上,西槽最大,东槽和中滩次之;内伶仃岛西北侧海域为含沙量高值中心。悬沙纵向输移机制分析表明,伶仃洋洪季输沙主要贡献项为平流向海输沙、潮汐捕集和垂向环流的向陆输沙,其中后两项在内伶仃岛附近的贡献较大。潮流、径流来沙、径潮强度对比以及地形边界作用为悬沙场平面分布差异的主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