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论韦伯之“理想型”概念建构——兼与林毓生先生商榷 收藏

论韦伯之“理想型”概念建构——兼与林毓生先生商榷

On Max Weber's Conceptualization of 'Ideal Type'(Idealtypus) : With a Critique of Yu-sheng Lin

作     者:叶毅均 Ye Yijun

作者机构: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 

出 版 物:《思想与文化》 (Thought & Culture)

年 卷 期:2016年第19卷第2期

页      面:-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经济学] 

主  题:韦伯 理想型 方法论 林毓生 张旺山 

摘      要:韦伯(Max Weber)的 Idealtypus(英译为 ideal type )为其方法论中众所皆知的核心概念,但其内涵与解释却向未得到足够的共识.此一概念在今日的中文世界里,通常被翻译为“理想型或“理念型(台湾学界),以及“理想类型(中国大陆学界)等等,不一而足.本文从清理韦伯学研究中对此一概念的既有成果开始,扣紧概念中译所涉及的“互译性问题,尝试运用新近译就的韦伯文献,响应当代的中国思想史名家林毓生先生对韦伯学说的实际应用,进而在理论上加以商榷.林氏认为,由于韦伯一生对 ideal type 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前后形成两个相当互不兼容的观念,因此 ideal-typical analysis 作为统称,只能以“理念/理想型分析译出.在个别脉络中则视其特定意义,而须分别译为“理念型分析或“理想型分析.相较于“理想型,“理念型不但“能够在真实中出现,而且它们已经以历史地重要方式出现过.然而,本文主张,无论韦伯对 ideal type 的理解过程前后如何演变,作为一项概念工具, ideal type的基本特征是与实在所保持的距离,借此以测量比较历史实在.否则的话,研究者便无从时时加以修正,更新吾人对“文化实在的理解, ideal type 也就不成其为韦伯方法论的重要环节.就此而论,任何墨守韦伯一时的定义而从事具体研究,甚或全盘套用其逻辑,恐怕皆有自相矛盾之虞.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