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 收藏

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in China

作     者:刘继来 刘彦随 李裕瑞 LIU Jilai;LIU Yansui;LI Yurui

作者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 

出 版 物:《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7年第72卷第7期

页      面:1290-130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83306[工学-城乡规划管理]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30748,4147114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021)~~ 

主  题: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土地利用分类 城乡发展一体化 生态文明 中国 

摘      要:本文在探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功能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辩证关系,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建立了三生空间分类与评价体系,揭示了1990-2010年间中国三生空间的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的主要城市群及粮食主产区,其扩张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新疆西北、宁夏、兰州—西宁、四川盆地、环渤海、长三角、厦漳泉、珠三角等地区,缩小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江汉平原、闽南丘陵等地区;(2)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在全国主要城市及城市群,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格局,其扩张过程表现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大规模、区域式扩张和各主要省会城市的小规模、点状式扩张。(3)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侧,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工业化、城镇化是中国三生空间变化的基本动力,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农田开垦、华北平原和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建设、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等是导致三生空间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可以为三生空间的分类规划和优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