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做“善事”还是构建“善世”?——宗教入世与宗教主体化在中国 收藏

做“善事”还是构建“善世”?——宗教入世与宗教主体化在中国

作     者:周越[英] 张晓梅(译) 

作者机构: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出 版 物:《宗教人类学》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年 卷 期:2012年第1期

页      面:153-171页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7[哲学-宗教学] 

主  题:入世模式 宗教主体化 善世 

摘      要:本文探讨的是中国宗教文化中的各种入世模式(modes of engagement)。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作者将考察现代世俗化国家如何规定宗教入世的诸项条件。其次,以陕北一个村级民俗宗教庙宇作为宗教入世的案例,以说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政策下民俗宗教有为了脱离"迷信"嫌疑而积极入世的倾向。再次,作者将引入"宗教主体化"(religious subjectification)概念,来剖析宗教用何种方式"询唤"(interpellate)个人成为宗教主体,并致力于在广泛的意义上让宗教理念与行为指导他们的生活与生命,从而超越现代世俗化国家为宗教划定的狭窄范围。最后,作者将介绍中国传统"惜字纸"的习俗,作为另一种宗教入世的案例。这种宗教入世强调构建"善之公众"或"善世"(a good public),而非仅仅提供"公共之善"或做"善事"(public goods)。作者认为,这种道德教化的冲动是中国宗教历史上最强烈的驱使宗教入世动力之一。同样,正是某些宗教这种道德教化的冲动、这种造就"善之公众"的潜力,使得好像在应该已经世俗化了的世界中本该循规蹈矩、安分一隅的宗教,反而时而会冲击束缚它们的国家有关"宗教分内事应是什么"的定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