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阶段培养法测定稻田氮素矿化量的效果评价 收藏

阶段培养法测定稻田氮素矿化量的效果评价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Phase Incub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N Mineralization in Paddy Soil

作     者:宋挚 于彩莲 刘智蕾 刘洋 刘小慧 彭显龙 SONG Zhi;YU Cailian;LIU Zhilei;LIU Yang;LIU Xiaohui;PENG Xianlong

作者机构: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30 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 黑龙江粮食产能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150030 

出 版 物:《土壤学报》 (Acta Ped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7年第54卷第3期

页      面:775-78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1[农学-土壤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281)资助 

主  题:土壤供氮 原位培养法 稻田 矿化氮 吸氮量 

摘      要:传统原位培养法测定的氮素矿化量与无氮区水稻吸氮相关性不高。为此对传统培养方法进行改进,以期为准确测定土壤供氮提供方法。传统培养方法是在插秧前取土,按水土比约1:1装入自封袋中于田间原位连续培养,每隔约30 d取样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改进培养方法则采取阶段培养的方法,在插秧前取土,同上法装入自封袋,再将自封袋放入装满水的离心管中于田间培养,在下次取土样(约30 d后)的同时取出上次培养的土袋,并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2013—201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传统培养方法测定的矿化氮先增加后降低,与最高值相比,矿化氮下降了6.7%~28.6%;而改进的阶段原位培养法测定矿化氮未出现下降情况,因此传统方法测定的矿化氮较改进方法降低了30.0%~67.7%(p0.05)。培养时间对矿化氮量影响显著,土样在田间连续培养约40 d就有抑制氮素矿化的风险,因此,每次培养时间不宜过长。改进培养方法测定的矿化氮量与田间无氮区水稻吸氮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为0.621(p0.01)。在测定稻田土壤矿化氮时,应采用阶段培养法,每次培养时间不宜超过40 d。该方法测定矿化氮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