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对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收藏

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对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The effect of intravascular planarization therapy on thrombosis after artery endarterectomy in the animal model

作     者:王粮山 刘长城 李波 张帆 李海涛 李晖 刘锐 杨俊峰 顾承雄 Wang Liangshan;Liu Changcheng;Li Bo;Zhang Fan;Li Haitao;Li Hui;Liu Rui;Yang Junfeng;Gu Chengxiong

作者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北京100029 

出 版 物:《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年 卷 期:2017年第34卷第5期

页      面:744-746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436) 

主  题: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 动脉内膜剥脱 血栓形成 

摘      要: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IPT)对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金钢砂磨针磨除内膜的方法建立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将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Ⅰ组、Ⅱ组),每组12只。Ⅰ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对照组;Ⅱ组: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内膜后,行IPT;取对侧颈动脉作为自身对照。术后即刻及2周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 h、术后24 h测定出血时间。术后24 h,分别从两组随机抽取4只兔,取术侧颈动脉标本用扫描电镜评价血小板黏附情况。剩余兔2周后,取两侧颈动脉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血栓形成。结果术后3 h、术后24 h,两组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h:(5.750±0.261)比(5.792±0.334) min;24 h:(5.541±0.498)比(5.625±0.433) min,P=0.870;P=0.666]。术后24 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黏附于内膜剥脱部位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了67%[(149.000±9.557)个比(49.500±7.2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血栓形成率为75.0%,Ⅱ组血栓形成率为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1) IPT能够减少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小板黏附,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2)IPT局部干扰血小板黏附、活化,不增加全身的出血风险。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