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生物礁、滩、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地震识别 收藏

生物礁、滩、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地震识别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reef,shoal and limemud mound,and their seismic identification

作     者:何永垚 王英民 许翠霞 李冬 吴宇翔 赵鹏 

作者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油气资源与勘探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31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67 

出 版 物:《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年 卷 期:2014年第49卷第5期

页      面:971-984,822-82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801[工学-矿产普查与勘探] 081802[工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主  题:生物礁  灰泥丘 地震识别 南海西北部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生物礁、滩及灰泥丘实例分析,寻求三者的识别方法,建立地震识别标志。依据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响应,提出三角分类方案,相应归纳出点、线、面、体、时综合地震识别法,其中点即分析单个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结构和构型,线即分析地质体的沉积环境,面即刻画地质体的平面分布,体即刻画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时即解剖地质体的纵向旋回性。应用该方法在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共识别出了5类生物礁、3类滩和2类灰泥丘。其中生物礁具有低频、中—强振幅、中连续反射结构,丘状反射构型,内部具有海侵—海退旋回,位于构造高部位,沉积于高能环境;滩呈低频、中连续、中—强振幅地震反射结构,席状地震反射构型,位于构造斜坡带,形成于高能环境;灰泥丘具有低频、强振幅、非连续反射结构,丘状地震反射构型,位于斜坡相对底部位,沉积于低能环境。点、线、面、体、时识别方法将沉积特征、环境能量、地球物理响应及旋回分析有机结合,能可靠地识别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揭示出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局部发育生物礁,广泛发育碳酸盐滩。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