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闽地区白垩纪中期古土壤类型与古气候
Paleosols of the mid-Cretaceous:A report from Zhejiang and Fujian,SE China作者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东方石油公司地球物理研究院四川中心四川成都610051
出 版 物:《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 卷 期:2009年第16卷第5期
页 面:63-7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中国白垩纪重要时期的古气候重建"(2006CB701401)
摘 要:对浙江西南和福建西南数个小型沉积盆地的11个剖面和观察点进行了地质调查,在中国大陆第一次识别了白垩纪中期三种古土壤类型,分别是粘土红壤、钙质土壤和铁质土壤型。粘土红壤型以发育红色(粉砂质)泥岩、生物潜穴、植物根系(根迹)为特点,钙质土壤型以发育紫灰色调钙质泥岩、钙质结核(含姜结石)为标志,铁质土壤型显示了紫红和橙黄色调泥岩、粉砂岩与铁质皮壳及结核组合。进而提出,白垩纪中期的阿普特期-阿尔布时期,在浙江西南金华—衢州—丽水盆地、中部的永康盆地大量发育钙质土壤,以横山组、中戴组、金华组、馆头组和朝川组为代表,属于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产物;在闽西南地区出现丰富的铁质氧化型土壤,由板头组、均口组和沙县组为代表,反映热带半干旱气候;之后的白垩纪中期赛诺曼期(衢县组)在浙西局部地区气候变为亚热带温湿气候,古土壤变为粘土红壤型,开始产生较为丰富的生物活动,而闽西南主体气候格局可能不变,但沉积建造因区域构造断隆作用转变为巨厚的丹霞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