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中西文化之争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收藏

从中西文化之争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作     者:刘传利 张幸 

出 版 物:《文化研究》 

年 卷 期:2001年第7期

页      面:84-91页

摘      要:在我国建设新文化的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国人所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八十年代的“文化热、九十年代的“国学热,其间有关争论,始终没有中断。经过一百多年的争论与反思,人们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逐渐由“左、右极端走向理性和客观。对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五大报告中这一崭新的科学论断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注:《马恩选集》第四卷,第43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回顾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之争, 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近代中西文化之争的历史回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果,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文化输出国,自我中心意识很强烈。中国人把自己居住的地方视为“中央之国,而周围世界则是“四夷。明朝时期来华传教的利玛窦以一个欧洲人特有的视角,对中国人这种心态作了如下描述:“因为不知道地球大小而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都看作野蛮人,而且看成没有理性的动物。(注:《中国札记》第1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直到明末清初,华夏文化总能成功地应付各种挑战,以一种强势文化的面目出现。尽管那时中西文化也存在交流和融合,但并不存在大规模中西文化论争问题。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文化挟坚船利炮之威向中华大地直驱而入,中西文化直接正面交锋,在以强大的器物为载体的西方文化面前,中国文化节节败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中国文化路在何方,就成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思考的中心问题。如同一切面临着近代西方挑战的民族一样,渴望富强的中国人首先看到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这种选择无疑与中国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能力有关。中国人最初只承认“技不如人,即生产技术落后于西方,而意识形态优于西方诸强。产生这种心态也很自然,因为中国的儒家思想的确有资格与西方思想相比较,但与之相对应的经济技术实力却无法比较。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服气与对西方工业化骄人成绩的被迫服气,使中国自然而然地将工业化看作摆脱贫困的灵丹妙药,并且容易使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将现代化视为技术层面变迁的过程。至于制度及意识形态变迁,则是以后的事情。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