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集结号》看大片时代精神价值的集体失语 收藏

从《集结号》看大片时代精神价值的集体失语

Collective Aphasia of the Spiritual Values during the Time of Blockbuster:Thinking on the Film Assembly

作     者:刘誉 祝慧洁 

出 版 物:《影视艺术》 

年 卷 期:2009年第1期

页      面:12-14页

摘      要:从广义角度讲,符合社会大众道德及审美标准的电影都称为主流电影。为保证最大化的文化和商业利益,大投资、高成本的商业电影必定属于主流电影的范畴。没有任何一个投资者和创作者在面对市场压力时会用大投资的商业电影去颠覆社会的主流文化审美体系。因此,主流价值和主导意识形态在商业电影制作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共谋,这是以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为代表的主流电影制作体制下最基本的文化要求。这个要求也很简单,那就是通过电影传扬社会主流文化,而这个文化的内涵也很浅显:惩恶扬善,匡扶正义。那么回到我们要谈论的主题上,《集结号》首先是主流的商业电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是否也是我们所需要和向往的那种主旋律电影?关于崇高许多电影创作者和评论家对于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有着不同的读解和看法。但是我认为不论制作形态、制作体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如何,“主旋律的文化需求对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主旋律就是要超越当下的大众主流文化,形成在精神追求上的一种高端的审美标准并成为支撑社会信仰的一面精神旗帜。它应跨越世俗的浅显准则,成为一种高级的文化信念。这种追求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可以等同于艺术在审美过程中所需要的崇高感。可以这样说,主流商业电影是可以不必要崇高的,但是主旋律电影必定需要崇高。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艺术创作的层次问题,有些作品是可以形而下的,但有些必定要形而上。以往在谈论我们的主旋律文艺作品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惯性思维,似乎只要是主旋律的就是不好看的、不商业的、不艺术的。可能问题就出在艺术创作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我们把不崇高的或者不够崇高的当作崇高来表现,而真正应该表现出崇高的地方,我们却又忽略或者解构掉了。《集结号》在影片叙事表意上完成得很好,观众无不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一次次被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泪流满面中宣泄情感,观众似乎体会到了某种忘我的精神境界。很多评论者也都认为这部电影是崇高的,或者说表现的精神世界的力量是崇高的。但在创作者的一席话中我们却找到了创作动机和崇高之间形成的悖论。冯小刚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传统的战争片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个电影,还是从市场切入,希望在市场上能够赢得大部分观众。编剧刘恒在《南方周末》上说:“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从以上的创作动机看,《集结号》是一部故意淡化意识形态的影片,它的叙事重心是通过主人公谷子地为牺牲的47个战友正名(获得烈士追认)的行动来展现一种普世的人性愿望。影片希望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的人性刻画来表现出一种普遍的人性价值的存在。看起来这无可厚非,主旋律作品本来是很容易被贴上政治宣教的标签而削弱了文艺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而很多艺术作品正是通过对普世人性的挖掘展现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崇高而伟大的力量。并且,挖掘深层普遍的人性也是当代电影的一种流行趋势,比如电影《撞车》、《巴别塔》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