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组合同化”说献疑——与张博同志商榷 收藏

“组合同化”说献疑——与张博同志商榷

Querying the Theory of Combinational Assimilation ——A Discussion With Comrade Zhang Bo(张博)

作     者:徐之明 XU Zhi-ming 

出 版 物:《语言文字学》 

年 卷 期:2002年第1期

页      面:41-45页

基  金:[中图分类号]H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442(2001)03-0041-05 

主  题:词义衍生 组合同化 质疑 

摘      要:张博同志的《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中国语文》1999年2期,以下简称《同 化》)一文,提出了词义衍生发展的又一条途径,即“组合同化说。该文是继十余年前孙 雍长先生提出的“词义渗透说之后,又一篇探讨词义衍生途径的力作。其说无疑是有所开 拓 ,且不乏新意的探索。读后颇受启发。然而反复阅读之后,有些令人遗憾的是,经笔者对该 文所引的数条论据细加考察、分析,认真推敲之后,意外地发现,其大多数的论据似乎并不 能说明是由于“组合同化而衍生新义位的。这不由得使人产生疑问,到底是“组合同化 说难以成立呢?还是引据不慎的问题?本文仅拟就其论据所存的疑惑不解之处提出几点质疑, 以求教于张博同志及方家学者。第一,是先有了某个组合体之后才同化出的新义位,还是有了某个新义位后才出现的组合 连用?这本来应当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既然谓之“组合同化,当然是在某个组合出现一定 阶段之后,才有可能实现组合同化,从而使组合体中的甲字(或乙字)衍生出乙义(或甲义)来 。然而《同化》一文所引的一些论据却并非如此。比如“削←弱一例。该文说,“‘削’ 受‘弱’同化而有‘弱’义 。然而我们却发现,不管是并列结构,还是述补结构的“削 弱这个组合体,皆出现于“削有“弱义之后。张文所引“削弱组合出现的最早书证 为《战国策》,其次为《论衡》。据一般的考证,《战国策》的成书年代不会早于战国末年 。而《同化》所引“削表“弱义的书证却是《商君书》。据考证,《商君书》当为战国 中期的文献,成书年代至迟也不可能晚于《战国策》。这就让读者产生了一个疑问,是张文 引书证上有所疏略,还是语言的历史面目本来就如此的呢?为此我们详细地检索了先秦十余 种较为常见的典籍,如《诗经》、《尚书》、《易经》、《左传》、《论语》、《墨子》、 《孟子》、《荀子》、《礼记》、《商君书》、《庄子》、《吕氏春秋》以及《韩非子》等 ,均未见到无论任何一种结构的“削弱组合体,基本上可以认定,“削弱这一组合体最 早始见于《战国策》。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在早于《战国策》的其他先秦文献中已有不 少“削表“弱义的用例。如:①《管子·中匡》:“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②《孟子·告子下》:“鲁之削也滋甚。③《荀子·王制》:“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德凝则诸侯不削也。④《吕氏春秋·观表》:“魏国从此削矣。(高诱注:“削,弱也。)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