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政策导向
出 版 物:《金融与保险》
年 卷 期:1999年第1期
页 面:44-51页
摘 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是未来十多年内江苏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江苏经济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江苏作为对全国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影响的省份之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江苏“九五纲要》)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 健康地发展, 确保“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从我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进一步调整、优化的要求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发挥金融杠杆对其的调节、配置、转换和促进作用。一、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调整战略对金融的要求根据《江苏“九五纲要》要求,“九五期间,江苏省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此期间,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3%、11.2%和16%,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9000 亿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三次产业结构将调整为11∶53∶36。到2010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28000亿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 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进化为20∶40∶40,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各占比重将进一步转变为5∶50∶45, 产业之间基本实现协调发展。为了实现江苏省“九五计划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共同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围绕这三大发展战略,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这就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规模经营水平;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之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运输、邮电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商品流通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等,尽快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突破科技产业,把高新技术渗透到我省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去,到2000年,全省农业和工业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要分别达到55%和45%。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江苏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和调整的难度也很大。一是我省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且呈一定的刚性。主要表现:如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明显的制约关系,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缓慢;粗放式经营惯性扩张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生产规模集约化的矛盾;一、二、三产业之间,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之间,苏南与苏北之间,由于投资结构失衡,产业布局不当,影响了我省经济整体优势的发挥。二是江苏在重化工业过程中,由于地区资源结构的制约以及地区产业结构具有非均衡性,以发展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阶段不明显,形成了从省外调入能源、原材料发展加工、组装工业的格局。“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发展了能源、原材料工业,使电力和化工原料的供应紧张状况得到一定缓解,但以加工工业为主、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基本经济格局仍未改变。工业组织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长期存在的规模偏小、结构雷同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增加值率、产销率、资金利税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交通设施总量少、等级低,电力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三是长期以来在经济工作中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物质生产部门、轻服务部门的现象,以及在一些服务行业采取福利性政策,造成我省第三产业一直发展不快,江苏省在产业演变的每个发展阶段上,第三产业都相对滞后,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体系不完善,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地方、企业的权力和财力迅速扩大,致使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大量增加。前几年,由于改革不到位,整个经济体制处于双轨运行之中,全国统一市场未形成,政企未分开,加之又实行了一段时期的财政包干体制,加重了地区分割,使得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大大增加,一般水平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同时,有些政策在制定时,对必然产生的连带效果和长远影响估计不足,而这些政策所支持发展的产业,主要都是一般水平的加工产业。于是,进一步加剧了一些产品供大于求,一些产业低水平重复。当前某些需求不足现象的背后,正是重复建设和结构性失调在作怪。五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按照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一般发展规律,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1000美元之间,或者由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是产业结构变动剧烈的时期。我国最近两次经济周期中都存在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伴生的现象,结构性矛盾尖锐。我省目前经济发展大致处于走向工业化中期这样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