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要纂修一部什么样的清史
出 版 物:《明清史》
年 卷 期:2002年第2期
页 面:7-18页
摘 要:[主持人语] 中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 史 ,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 绝,从早期的私家修史到后来的官修史书,代代相因,形成了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 。再加上其他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史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江泽民同 志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 ,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 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给白寿彝同志的 贺信》)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90周年。在辛亥革命风暴的打击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政 权——清王朝,覆亡也已经90年了。但是,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理想的大型清史。1914年, 北洋政府曾开设清史馆,编纂清史,历时14年,完成了536卷的《清史稿》。由于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这部书稿尽管也对清代历史做了初步梳理的工作,但在观点和资料上却存在许多 问题,连编纂者自己也不以“清史命名而只承认是一个稿本。国民党去台湾以后,亦有编 纂清史之议,但它偏居一隅,无心亦无力做此巨大的文化工程,故仅把《清史稿》稍作修订 ,更名《清史》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等,都倡导和关 注 过清史编纂的问题。1965年秋,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指示下,中宣部成立了清史编纂委员会 ,作为编纂清史的领导机构。可惜不久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此项工作被迫中断。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历史学界的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在编纂清史的政治条件、 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和学术条件都已成熟,在21世纪之初,实施这项巨大的文化工程,有着 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他们积极建议由政府组织和支持、集中全国清史学家的力量, 编纂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大型清史。这一建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政府有 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那么,今天我们所要编纂的应该是一部什么样的清史呢?总的来说,这部新编的清史,应该 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继承和发扬中国历代治史的优良传统;既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 又吸收新的先进的史学研究方法。这样的编写方针是为大多数学者所赞同和接受的。但是, 如何恰当地、选择一种合适的体裁去体现这个方针,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讨论的大问题。事 实上,正如郭成康教授的文章所说,编写清史的体裁问题,早在编《清史稿》时就已经有过 尖锐而激烈的争论。时至今日,碰到的难点也许会更多。对于这样的问题,只有各抒所见, 集思广益,在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才能够找出较为理想的方案。为了进一步推动 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我约请了几位学者,围绕这个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这几篇文章 看,在编写清史的体裁问题上,有同有异,见仁见智,但都是经过认真而严肃的思考的。我 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更多、更好的意见。 关于纂修大型清史体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