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苏轼《答毕仲举书》为答毕仲游作刍议 收藏

苏轼《答毕仲举书》为答毕仲游作刍议

作     者:李一飞 

出 版 物:《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 卷 期:2008年第9期

页      面:140-143页

摘      要:苏轼一生广交朝野文士,其中,与毕仲游交往虽不甚频繁,但在各自人生道路的重大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毕仲游(1047—1121),字公叔,景德中宰相毕士安之曾孙,熙宁三年登进士第,官终西京留司御史台。有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题作《西台集》。仲游登第之年,苏轼充殿试编排官;元祐初,苏轼以翰林学士主持召试馆职人,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九人中拔毕仲游第一;其后又称仲游“学贯经史,才通世务,文章精丽,论议有余,自郎台为宪漕,绰有能声,表以自代(《郡斋读书志·毕公叔西台集》叙)。今见于不无遗佚的《西台集》涉苏诗文不少,而在广为传播、少有佚失的苏轼集中,除《荔枝似江瑶柱说》(《苏轼文集》卷七三)提到毕仲游外,几乎别无涉毕文字。既然苏轼对毕仲游评价甚高,引为同调,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正是这种好奇心的驱使,笔者初步发现苏轼《答毕仲举书》为答毕仲游作。先看其一:轼启。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仆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世人所作,举足动念,无非是业,不必刑杀无罪,取非其有,然后为冤业也。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苏轼文集》卷五六)此书历来颇受重视,然多只从其中表现的苏轼佛老观着眼,如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谓“放达,清储欣《唐宋十家文全集录》评谓“先生学二氏,且有懒散之戒,不如不学之为愈也。孔凡礼《苏轼年谱》元丰三年闰九月录作专条,标曰“论学佛老,泛谓对方为“故人。细读全书,联系苏、毕行事及二人交游史实,窃以为此书为答毕仲游而作,理由如次:第一,答书云“远枉手教,存问甚厚,知毕先有书来。《宋史·艺文志》著录毕仲游《西台集》五十卷,早佚,馆臣所辑二十卷本,未收苏轼答书所言之毕书,初步检索其他典籍,也未发现毕书全文;然明蔡汝楠《答茅鹿门书》征引过此书字句,蔡书云:“苏文忠见放之后,友人毕仲游贻之书曰:近知君以言得罪。铭箴序记之文务为炫耀以夸世,是亦言语之过也。(《明文海》,中华书局版卷一五五;四库本卷一五六)苏轼自云“黄州惠州儋州三遭贬放,虽无不与言语有关,然准确地说,惠、儋之贬为党争所累,只有元丰中“乌台诗案,直接原因才是“以言得罪,故其《黄州上文潞公书》亦自谓“新以文字得罪(《苏轼文集》卷四八)。今见《西台集》收毕仲游致苏轼书凡四,其中《上苏子瞻学士书》,作于轼“颇因言语文章规切时政,仲游忧其及祸而尚未及祸的熙宁初;《上苏内翰》三简,作于苏在朝官翰林学士、毕出为河东提刑的元祐年间;只有苏轼元丰中以言得罪黜放黄州,才与蔡书所言吻合,可证苏轼谪黄州后不久,毕仲游确有书存问。而此书于茅坤(号鹿门)生活的明嘉靖、万历年间尚存。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