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昭君文化的哲学内涵 收藏

昭君文化的哲学内涵

作     者:杨笑寒 

出 版 物:《文化研究》 

年 卷 期:2003年第4期

页      面:45-46页

摘      要:昭君出塞和亲,名垂青史,万古流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无数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和人民群众为她写下大量的咏唱、赞美之词。对王昭君这位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这位为中华民族团结、和平、统一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人们从史学、哲学、民族学、民俗学、伦理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与挖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简言之,王昭君和亲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事件本身,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一文化,在历史传承中随时代的前进不断地充实其内涵和外延,愈来愈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这一文化的精神实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思想之一——和。说昭君文化实质为“和,须先溯其源。众所周知,中国人历来崇尚“和。从某种程度讲,“和不啻是中国人的一项人生哲学。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态和思维方式,渗透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的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五行说几乎同时产生。先人认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生万物。由此得出,“和是万物得以生成之道。后来,老子、庄子、孔子都对“和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为“和注入了社会、政治以及道德与伦理诸方面的内容。《老子》“六亲不和、“和大怨必有余怨,是就人际关系而言;“知知曰常,知常曰明,是就认识论而言。《庄子》言“阴阳和静、“和理出其性,表述了主体意识通过修养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在此基础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和及其“和而不同的哲学意义加以阐述和发展,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并在实践中广为运用。国与国之间要“万邦协和,人与社会要“国泰民安,人与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人自身之和称为“吾养吾浩然之气,人与人之间要本着“和以处众、“和为贵的原则来交往,集体或国家渡过难关要“和衷共济,做生意要“和气生财,艺术要符合“中和的审美尺度等等。从根本上说,“和就是中华民族的底蕴,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就是一部众多民族和睦相处、不断融合、统一且多样化的历史。中国人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大一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就是这一理论的自然结果。古人的“大同理想,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五族共和,共产党人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实行“一国两制,无不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昭君文化出自和亲,其核心就在于“和。昭君之前亦有“和亲先例,但都没有形成一种文化,探其缘由,都不是以民族和睦、团结为目的,而只是缓解矛盾的权宜之计,往往只是以狭隘的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如刘敬的“甥婿关系论与董仲舒的“利动贪人论。因此,双方并没有因“和亲而安定、团结,反而在“和亲后战争频仍,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受重创的局面。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