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FAST周边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生态修复模式研究——以平塘县克度镇刘家湾周边为例
Study of ecological remediation modes for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ypical karst peak-cluster depression surrounding south Guizhou FAST:An example of the periphery of Liujiawan,Kedu town,Pingtang county作者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0047 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 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表过程与环境遥感重点实验室重庆401331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550001
出 版 物:《中国岩溶》 (Cars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6年第35卷第5期
页 面:503-512页
学科分类:07[理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38) 贵州省重大应用基础专题:喀斯特生态经济系统健康与适应性管理(黔科合JZ字200206)
摘 要:为探讨黔南平塘县及周边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农户生计模式,在分析区内水土资源及其空间匹配结构特征,以及石漠化与生态景观垂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1)峰丛洼地生物多样性藤冠配置技术模式,包含轻度石漠化藤本+乔木模式、中度石漠化藤本+灌木模式、重度石漠化藤本+草本模式;(2)峰丛坡地下修复、上保育的分段治理(垂直分异)模式及其技术体系,包含峰顶生态公益林自然恢复(保育)模式、峰丛中上坡生态经济型林草生态修复与混农林业模式、峰丛下坡高效复合农林经营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3)筛选出酥李、西番莲、土人参、旱脆王枣、欧李等耐瘠耐旱适生品种,并对这些品种及其组合模式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西番莲+冰脆酥李、西番莲+土人参、西番莲+酥李+土人参等生物多样性配置模式的经济效益最佳,其是就地解决洼地农户生计的有效途径,这在类似地区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