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药物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及临床前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收藏

药物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及临床前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the mechanism and 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drug pseudoallergy

作     者:陈梦 李伟 王雪 黄芝瑛 耿兴超 李波 CHEN Meng;LI Wei;WANG Xue;HUANG Zhi-ying;GENG Xing-chao;LI Bo

作者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76 中山大学药学院广州510006 

出 版 物:《中国新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年 卷 期:2017年第26卷第1期

页      面:51-5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7[医学-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706[医学-药理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2ZX09302001 2015ZX0901004-002) 

主  题:类过敏反应 发生机制 体内评价模型 体外评价模型 评价指标 

摘      要:药物类过敏反应是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造影剂(RCM)、脂质体药物(如阿霉素,两性霉素,柔红霉素等)、两亲脂性胶束溶剂(如聚氧乙烯蓖麻油,紫杉醇载体等)、麻醉药、抗生素、镇痛药和止血剂等均可引起类过敏反应。然而,目前对类过敏反应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有的方法对预测药物类过敏反应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迄今为止,国内外均未建立类过敏反应的检测模型,亦缺少有关类过敏反应评价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物类过敏反应的评价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寻找评价类过敏反应的试验模型及其评价指标,合理有效地评价类过敏反应,从而实现对药物质量的控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类过敏的发生机制、体内外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等方面对类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