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史之学的... 收藏

“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史之学的形成历程

“Taking the Center of Sinology Back to China”: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Study in the 1920s

作     者:姜萌 Jiang Meng

作者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出 版 物:《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年 卷 期:2017年第1期

页      面:122-13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0202[历史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明德青年学者"项目成果(13XNJ021) 

主  题:中国现代文史之学 新汉学 北大国学门 清华国学院 史语所. 

摘      要: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人逐渐形成了努力发展现代文史研究以与西方汉学竞胜的学术共识。受此信念驱动,胡适、陈垣、陈寅恪等人,在批判继承乾嘉汉学遗产基础上,借鉴西方汉学将文史研究与现代考古学、语言学结合的治学路径,努力打破陈旧观念,发展出可与西方汉学界竞胜的现代文史研究形态——新汉学,并试图将北大国学门、清华国学院打造成新汉学的中心。虽然这一努力遭受挫折,但其理念及积淀的经验与学术人才,对此后中国现代文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正是承接了前一时期新汉学发展的经验与人才,并将与西方汉学竞胜以争取国家荣耀的理念意识形态化,才迅速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文史研究的领导机构,并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史研究的现代转化。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