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强震区泥石流坡面物源发育规律与侵蚀坡度效应研究 收藏

强震区泥石流坡面物源发育规律与侵蚀坡度效应研究

Source development and slope gradient effect of debris flow source in earthquake zone

作     者:张世殊 裴向军 张雄 冉从彦 马金根 

作者机构: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7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出 版 物:《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年 卷 期:2016年第35卷第A02期

页      面:4139-414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理学-地质学] 0819[工学-矿业工程] 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0815[工学-水利工程] 0816[工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0813[工学-建筑学] 0814[工学-土木工程] 

主  题:工程地质 泥石流 物源 分布规律 侵蚀 坡度效应 

摘      要: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具有危害性大、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使震区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潜在松散物源大量增加,导致泥石流暴发频率和暴发规模较地震前明显增大。为探讨地震对强震区泥石流的影响,调查强震区泥石流物源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坡面物源的侵蚀坡度效应,通过对都汶路沿线泥石流物源调查,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泥石流物源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静力学方法对物源侵蚀的坡度效应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利用研究区遥感影像提出灾害点并计算投影面积,利用野外调查得到灾害点样本体积,基于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研究区物源体积估算模型;(2)统计研究区不同岩性区灾害点个数与面积,得出花岗岩区灾害点发育程度最高,并分析花岗岩微观结构和构造特征;(3)地震物源点主要在坡度40°-50°,坡向120°-150°,高程1 400-2 800 m区间发育,且随着烈度增加与发震断裂距离增加而快速增加,具有上下盘效应、背坡面效应;(4)研究了泥石流物源侵蚀规律。地表径流深度与斜坡坡度呈负相关、坡面流速在坡度等于60°时取得最大值,物源侵蚀能力临界坡度为42.4°-48.1°。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