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长6段低渗储层孔隙微观发育特征及成岩演...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长6段低渗储层孔隙微观发育特征及成岩演化

Microscopic Pore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Evolution of Chang 6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 Ganguyi Oilfield,Erdos Basin

作     者:张新春 王兴志 ZHANG Xinchun;WANG Xingzhi

作者机构: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甘谷驿采油厂陕西延安717208 

出 版 物:《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 期:2016年第31卷第6期

页      面:15-22页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工学]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41502107) 

主  题: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模式 甘谷驿油田 

摘      要:针对甘谷驿油田长6段低孔低渗储层,结合区域沉积及地质资料,充分利用岩石薄片分析、压汞及扫描电镜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储层孔隙发育类型及特征、孔隙结构划分及孔隙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长6段储层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约10%,渗透率在(0.1~2.0)×10^(-3)μm^2,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其次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胶结物溶孔,局部发育微裂隙及晶间孔隙,总面孔率在5%左右。另外,依据孔隙结构参数及J函数法,将孔隙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孔隙的发育特征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压实压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对后期的孔隙演化均有重要作用,早期的成岩阶段以压实及胶结作用为主,形成原生残余粒间孔隙,而在成岩阶段后期,次生孔隙发育,形成2种类型次生孔隙,即浊沸石溶蚀孔以及绿泥石、水云母溶蚀形成的溶蚀孔。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