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认同、他者、侨易——夏志清、柯灵、许子东的张爱玲文学史意义论... 收藏

认同、他者、侨易——夏志清、柯灵、许子东的张爱玲文学史意义论述

Identity,Other and Kiao-I: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Eileen Chang in Literary History by Chih-Tsing Hsia,Ling Ke and Zi-Dong Xu

作     者:萧凤娴 Hsiao Feng-Hsien

作者机构: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 

出 版 物:《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16年第4期

页      面:20-25页

学科分类: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侨易学 张爱玲 

摘      要:自20世纪以来,当中国因列强侵略,选择接受西方教育体制后,现代文学学科开始建立,也就有了文学史撰写。从文学史书写文本中,可见文学史家的史观、作家的选择、作家作品叙事、批评成果。不同时期也会出现重写文学史重研文学史学术运动与思潮。在这些成果、思潮与运动中,中国的文学史作者,受族群、社会阶层、意识型态、国族身分(National identity)与价值归属感认同(sense of value identification)的影响,选择、接受、运用了各式各样、不同意义的西方现代性(Modernity)文化、美学、社会概念,完成了中与西、自身与国族价值的双向融合(侨易)。本文以夏志清、柯灵、许子东的张爱玲文学史论述为对象,指出张爱玲实为三位文学史家,现代性身分认同与实践中的他者。他们借着他者张爱玲,进行中西双向文学现代性的侨易,且以神圣性作者观为中心思维,建立论断张爱玲的终极简洁原理(侨易学定名为高简)。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