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TCP人工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与骨愈合机制探讨
CLINICAL RESULTS AND THE MECHANISM OF BONE HEALING FOR THE REPAIR OF BONE DEFECTS DUE TO TUMOR RESECTION WITH NOVEL INTERPOROUS TCP作者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西安710032 法国利多哈大学生物材料和生物技术研究所
出 版 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年 卷 期:2008年第22卷第4期
页 面:463-46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摘 要:目的观察应用多孔TCP人工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和骨愈合机制,提出结构移植新理论。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多孔TCP人工骨颗粒材料修复各种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遗留骨缺损61例。男33例,女28例;年龄9个月~46岁。骨纤维结构不良8例,骨囊肿23例,嗜酸性肉芽肿12例,内生软骨瘤13例,非骨化纤维瘤2例,骨母细胞瘤3例。肿瘤范围1.5cm×1.0cm~7.0cm×5.0cm。肿瘤切除后缺损范围为2.0cm×1.5cm~8.0cm×5.0cm。术后不同时间点行X线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骨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在体TCP人工骨降解的X线影像学半定量研究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TCP人工骨降解情况。结果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伤口均Ⅰ期愈合。61例获5~24个月随访。骨缺损于术后1~6个月均愈合,骨愈合率达96.7%。除1例坐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无复发。X线片观察术后1个月即可见植骨与宿主骨结合部间隙模糊,新骨开始形成;3个月植骨从周围向中心开始吸收,周围与中心均可见新骨形成;6个月植骨与宿主骨融合,骨缺损完全修复,移植材料降解率为78.9%;12个月植骨大部分吸收,骨质改建塑形,部分髓腔再通;24个月骨质塑形改建良好,髓腔再通。术后1个月SPECT观察,显示局部有较多核素浓聚,骨代谢旺盛,植骨中心核素有明显浓聚,为中心诱导成骨现象。组织病理学观察,TCP人工骨颗粒与宿主自体骨结合紧密,植骨处有大量骨软骨组织形成,充填骨孔洞内外;深部有新生血管样组织长入,于植骨内部及周围形成有较多细胞围绕的镶边状结构。结论多孔TCP人工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临床效果良好。其内部多孔三维结构模拟人骨天然仿生自组织结构,有利于募集细胞长入支架深部,达到良好的血管化并最终形成修复性新骨组织,兼具骨传导和骨诱导的骨愈合机制,为一高效新型结构性骨移植修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