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
Positive Pragmatics:a New Concept of Mother-tongue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作者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华321004
出 版 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11年第2期
页 面:16-2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120403[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 04010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活力汉语的打造"(09YJAZH093)
摘 要:积极语用是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富于创造活力的主动完整的表现性言语行为,消极语用是一种机械认知、单向接受从而趋同外化、共性输出的被动狭隘的复述性言语行为。由消极语用到积极语用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语用风格的转换。积极语用观依托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汲取了超越论创新说等新教育理论、表现性目标等西方新课程理论、当代积极心理学和时间美学等诸多思想精华而发展起来。积极语用观包含了多维度基本内容,即基于表达动机的自觉语用,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输入、以说写评为输出且互为有机循环的全语用,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洋溢着主体个性活力的深度语用(表现性语用)。积极语用理论视角的顺时确立,为中国母语教育的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学理支撑,为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乃至母语教师素养的完善和更新输入鲜活的思想养料,进而催生母语教育多元、个性化和开放的一系列实践性探索。这种实践性探索将打造出未来公民以表达力和表现力为内核的活力汉语,最终转化并汇聚成象征青春中国的空前的文化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