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疲劳源位置的转移与最佳层深度关系的研究 收藏

疲劳源位置的转移与最佳层深度关系的研究

Study of Relation between Transference of Position of Fatigue Crack Sources and Optimum Depth

作     者:冯忠信 张建中 陈新增 Fong Zhonxin Zhang Jianzhong Chen Xinzeng

出 版 物:《机械工程材料》 (Materials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年 卷 期:1986年第1期

页      面:46-49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疲劳源 疲劳极限 疲劳力学性质 层深 

摘      要:通过对25MnTiBR钢碳氮共渗疲劳源位置的转移与最佳层深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试验结果:疲劳极限的最佳层深度为0.8~0.94毫米范围;疲劳源位置开始转移的临界深度和临界转移深度与试样半径之比分别为0.8毫米与0.27毫米;疲劳源位置转移的深度范围与最佳层深度范围相当,并随各种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在接近疲劳极限的低过载应力下,当层深小于转移的临界深度时试样断口上可全部得到“鱼眼内源的浅层,但当层深大于转移深度范围时,可全部得到深层的表面疲劳裂纹源。碳氮共渗的最佳层深,疲劳源开始转移的临界深度,临界转移比均较渗碳为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