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玄奘译经的语言学考察——以《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为例 收藏

玄奘译经的语言学考察——以《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为例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ed by Xuanzang: A case of 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

作     者:王继红 Wang Jihong

作者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100089 

出 版 物:《外语教学与研究》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 卷 期:2006年第38卷第1期

页      面:66-7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303[法学-社会学] 050102[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3[法学] 030303[法学-人类学] 05[文学]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助 项目批准号05JC740036 

主  题:玄奘 译经 梵汉对勘 阿毗达磨俱舍论 

摘      要:本文将《阿毗达磨俱舍论》原典与玄奘译本对勘,考察玄奘译经与原典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玄奘译经中由于受原典语言影响所产生的异于中土文献的语言现象,并分析玄奘跨越梵汉两种语言类型差异的翻译策略。玄奘运用仿译的方法来翻译梵语原典中的语态范畴,“能V是主动语态标记,“所V和“可V是被动语态标记。梵语与汉语的小句联结方式存在类型差异,玄奘将原典中的五类语法现象译为复句,从而准确再现原典中谨严的逻辑关系。玄奘为了使译经易于了解,添加了“颂曰、“论曰、“……言、“……者和“言……者等语言标志。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