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Ⅱ型MPS家系IDS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的鉴定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mutation of IDS gene from a Chinese pedigree with MPS II作者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学遗传室广州510080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都610041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泉州36200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广州510091
出 版 物:《遗传》 (Hereditas(Beijing))
年 卷 期:2009年第31卷第11期
页 面:1101-110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10[理学-生物学] 1002[医学-临床医学] 07[理学] 071007[理学-遗传学]
主 题:粘多糖贮积症Ⅱ型 IDS基因 新突变 序列分析 生物信息学
摘 要:为了研究粘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以便为今后的产前基因诊断等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文章先采用尿糖胺聚糖(GAGs)定性检测法对疑似MPSⅡ的先证者进行初诊,然后采用PCR、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突变检测。在检出IDS基因c.876del2新突变后,对随机采集的120例正常对照和其他非II型MPS患者包括MPSⅠ,Ⅳ,Ⅵ三型的病人共15例的IDS基因exon6进行序列分析,同时采用不同物种突变点序列的保守性分析法,以及直接测定患儿及其家庭相关成员IDS酶活性的方法对该新突变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尿检呈强阳性(GAGs+++);其IDS基因exon6编码区内存在c.876-877delTC新缺失突变,为半合子突变,而其母、其姐为杂合突变;正常对照和其他非II型MPS患者的IDS基因exon6的检测结果均未发现该突变;不同物种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对显示:c.876-877delTC突变所在的位置即p.292-293的苯丙氨酸(F)谷氨酰胺(Q)高度保守;酶活性测定的结果显示:先证者的IDS酶活性仅为2.3nmol/4h/mL,大大低于正常值,而其父的为641.9nmol/4h/mL,其母的血浆酶活性为95.8nmol/4h/mL,其姐的为103.2nmol/4h/mL。说明所发现的c.876-877delTC缺失移码突变是一种新的病理性突变,是该MPSⅡ患儿发病的根本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