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收藏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Paleostructural Restora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Effect to Coal-bed Methane of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Strata in Southern Qinshui Basin

作     者:张敏 丁文龙 尹帅 ZHANG Min;DING Wen-long;YIN Shuai

作者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出 版 物:《科学技术与工程》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年 卷 期:2016年第16卷第21期

页      面:34-40页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工学]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2139、4107209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2011ZX05018-001-002、2011ZX05033-004、2016ZX05046-003-001)资助 

主  题:沁水盆地 石炭系 二叠系 剥蚀量 古构造 控气作用 

摘      要:根据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的127口煤层气井的测井、录井及产能数据资料,完成了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古构造的恢复及控气作用的研究。研究选取了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沁南研究区二叠系顶面剥蚀量,其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地层剥蚀量整体北部大,南部小;且剥蚀量具有逐渐向四周扩散的趋势。恢复了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在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的古构造,三个时期的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古构造特征较为类似,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坳陷区、斜坡区和隆起区。从古构造角度来看,研究区相对隆起区和斜坡区是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而深坳区则不利于煤层气的聚集。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