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在田野中遭遇“非遗” 收藏

在田野中遭遇“非遗”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field

作     者:刘正爱 LIU Zheng-ai

作者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 版 物:《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16年第30卷第3期

页      面:56-64页

学科分类: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基  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16MZSCX013) 

主  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烧香 单鼓 整体性保护 传承人 

摘      要:在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运动如火如荼。人类学家在田野中司空见惯的各种仪式以及生活实践被冠以非遗之名,正在成为一些地方精英和政府创造业绩的有利资源。另一方面,非遗的承担者们围绕着传承人的认定以及各种利益而反目不和。日常正在变成非日常,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在旅游开发中常见的类似文化的客体化的现象同样发生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场。生活实践者一方面响应相关部门的号召,另一方面或者依然坚持日常生活中的非遗实践,或者不断变换形式与内容,被动或主动走向各种展演的舞台。一些非遗正在离开其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由生活走向舞台,走进校园,走入商业街,走入庙会,成为夺人眼目的展品。面对调查对象身上所发生的这一切,人类学家不可能因非遗所招致的种种质疑,对其视而不见,绕道而行,也不可简单地为其歌功颂德。人类学家在进行孰好孰坏的价值判断之前,首先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视为当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而加以审视,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必要时对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境作理论上的阐释并寻找脱离困境的途径。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