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小麦灌浆过程籽粒水分变化的核磁共振检测 收藏

小麦灌浆过程籽粒水分变化的核磁共振检测

Water changes in wheat spike during grain filling stage investigated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作     者:牟红梅 何建强 邢建军 要世瑾 唐燕 汪自庆 杜光源 Mou Hongmei;He Jianqiang;Xing Jianjun;Yao Shijin;Tang Yan;Wang Ziqing;Du Guangyuan

作者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杨凌712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杨凌712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杨凌712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凌712100 

出 版 物:《农业工程学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年 卷 期:2016年第32卷第8期

页      面:98-10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10[理学-生物学] 09[农学] 0802[工学-机械工程] 0901[农学-作物学] 0801[工学-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9176) 科技创新一般项目(2452015078)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3AA102904)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B12007)项目 

主  题:水分 核磁共振成像 作物 冬小麦 灌浆 核磁共振T2弛豫谱 

摘      要:花期至成熟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麦穗的水分状态随着干物质的积累而呈现出独特的变化特征。为了揭示活体冬小麦灌浆过程的水分变化规律,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的无损检测特性,结合核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和核磁共振T2弛豫谱分析,对小麦麦穗进行了连续活体检测。核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结果表明,灌浆前期籽粒的水分不断增加,至花后15 d籽粒的水分含量达到最大值,此后小麦籽粒的水分逐渐减少。在此过程中,灌浆物质在籽粒中积累的顺序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经核磁共振T2弛豫谱分析,麦穗中的水分可分为结合水、半结合水和自由水三种相态。从籽粒形成至完熟期麦穗不同相态的水分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但涨落步调不尽相同,其中结合水含量的增长期最长,至蜡熟期结束时(花后33 d)才达到最大值。籽粒形成后麦穗总水分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即使在籽粒干质量快增期(花后15 d至花后27 d),籽粒中干物质的迅速积累也并未导致水分含量的明显减小,单穗的总水分含量与最大水分含量相比仅仅减少了十分之一。花后30 d之后,随着颖片及穗轴逐渐变黄衰老和籽粒的脱水成熟,麦穗水分含量才急剧减小。小麦灌浆中期麦穗维持较高水分含量,说明水分在同化物积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除了灌浆中期较高的水分含量,蜡熟期的快速脱水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贮存并减少呼吸消耗,对于小麦产量的形成和稳定亦具有重要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