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进展
Assessing China's progress toward the 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Targets作者机构: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北京100035
出 版 物:《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6年第36卷第13期
页 面:3847-385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7[农学-林学] 090705[农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7[理学] 09[农学]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01B01)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9061)
主 题:爱知目标 指标体系 红色名录指数 海洋营养指数 就地保护 生境恢复
摘 要:针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形势,国际社会于2010年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0年)。该战略计划确定了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采用压力-状态-惠益-响应模型,建立了评估2020年目标进展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生物多样性现状、生态系统服务、压力和响应4个方面,涉及17个一级指标、42个二级指标。研究表明,除目标2、16和18因缺乏相应指标无法评估外,目标1、3、4、5、7、10、11、14、15、17、19、20的相关评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这些目标的实施正沿着正确的轨道推进,特别是目标3(鼓励措施)、目标5(减少生境退化和丧失)、目标11(强化保护区系统和有效管理)、目标14(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目标15(增强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进展较大;但目标5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目标6(可持续渔业)、目标8(控制环境污染)、目标9(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目标12(保护受威胁物种)、目标13(保护遗传资源)的相关评估指标大多呈现恶化的趋势,表明虽然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尚需采取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实现这些目标。今后应进一步开发生物多样性价值、可持续消费、生态退化、农林渔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保护区的生态代表性和管理有效性、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分享等方面的指标,更加重视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重视濒危物种和遗传资源的保护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