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辽河超稠油的化学组成特征及其致黏因素探讨 收藏

辽河超稠油的化学组成特征及其致黏因素探讨

INVESTIGATION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XTRAHEAVY OIL IN LIAOHE OILFIELD AND THE CAUSE OF ITS HIGH VISCOSITY

作     者:汪双清 沈斌 林壬子 WANG Shuangqing;SHEN Bin;LIN Renzi

作者机构: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102249 

出 版 物:《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Acta Petrolei Sinica(Petroleum Processing Section))

年 卷 期:2010年第26卷第6期

页      面:894-90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工学]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基  金: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 辽河油田共同资助 

主  题:超稠油 化学组成 黏度 地球化学 

摘      要:基于对辽河油田2个超稠油化学组成的系统剖析,研究了辽河油田超稠油的致黏因素,以及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稠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盆地曙光油田超稠油具有成熟度低,胶质、沥青质含量特别高,低相对分子质量组分特别少,并且遭受过严重生物降解等特征。胶质和沥青质的总质量分数接近70%,尤其是沥青质质量分数在40%以上,明显高于国内一般稠油。气相色谱可检测物的总质量分数在饱和烃、芳烃馏分中低于22%,在酸性非烃和中性非烃馏分中分别低于15%和1%。饱和烃中正构烷烃及支链、直链烷烃接近消耗殆尽,GC-MS检测到的几乎全部是孕甾烷、重排甾烷和降藿烷系列化合物。低成熟度和强烈的次生降解作用是其形成的石油地球化学条件,极高含量的大分子组分和极性非烃组分是其具有高黏度的化学组成基础。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