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欺凌者“屡教不改”?——校园欺凌循环发生的文化根源及系统防治
Why Do Bullies"Keep Being Warned Yet Never Change"?--The Cultural Roots of the Cycle of School Bullying and Its Preci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作者机构: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出 版 物:《全球教育展望》 (Global Education)
年 卷 期:2025年第54卷第2期
页 面:64-8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120403[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
基 金: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校园欺凌的情感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1YJC880053) 202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数智时代乡村学生游戏成瘾的形成机制与协同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5NDJC004Z) 202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校园欺凌的校本治理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NDQN262YB) 中国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义务教育新课标的中小学教师教材理解研究”(项目编号:202200011702A)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 题:校园欺凌 屡教不改 社会不利因素 强弱相关 家校共育
摘 要: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关注和竭力防治,校园欺凌事件仍层出不穷,且存在大量欺凌者“屡教不改的现象。遗憾的是,学术界缺乏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已有研究对校园欺凌的归因也无法解释校园欺凌的循环发生和欺凌者的“屡教不改。为此,本研究以初中生小明为核心线索,纵向追踪了小明作为欺凌者在三次欺凌事件中“屡教不改的行为逻辑和内在困境。研究发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校园欺凌的发生,也首次揭示了不同影响因素与校园欺凌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来说,社会文化中的不利因素是“弱相关,为欺凌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和生长空间;学校与家庭构成“强相关,其中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两种家庭文化衍生了不同类型的群体,构成了欺凌行为发生的直接根源;学校是欺凌循环发生的“炮架,其异体同构的处理方式不见其效,反而助推了欺凌行为的发生和升级。防止欺凌者“屡教不改现象的发生、阻断欺凌循环链条,需围绕“强相关构建系统防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