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SPA-MCR模型的水源保护区荒野网络构建——以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例
Construction of Wilderness Network of Water Conservation Areas Based on the MSPA-MCR Model:A Case Study of the Songhuaba Water Conservation Area in Kunming作者机构: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出 版 物:《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5年第50卷第1期
页 面:146-157页
基 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3Y0754) 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云学位〔2021〕18号) 盘龙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1201990062061)
主 题:MSPA-MCR模型 荒野制图 荒野景观类型 网络连通性 水源保护区
摘 要:水源保护区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区域,构建荒野网络系统有助于提高区域生境斑块的连通性,对开展生态保护和保证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例,运用荒野制图识别荒野质量;以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进行荒野景观类型分析,提取桥接区为结构性廊道,确定荒野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荒野廊道;运用空间叠加法对各个指标进行叠加以构建荒野网络,并分析网络结构连通性.结果表明: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整体荒野程度较高,高质量、较高质量、中质量和低质量荒野分别占28.05%、27.99%、16.24%和21.72%;荒野景观类型为核心区(68.44%)、桥接区(1.90%)、孤岛(1.34%)、边缘区(19.86%)、孔隙(1.34%)、环道(2.14%)和支线等(4.98%);重要荒野源地10个,面积为166.36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6.41%;荒野廊道45条,其中重要廊道17条,一般廊道28条;荒野网络结构指数α=0.53,β=1.7和γ=0.7.水源保护区网络结构较为合理,整体连通性较好,但局部区域核心荒野地分布不均,荒野源地破碎化严重,现有荒野网络对水源地保护不够充分,需构建生态踏脚石、新增荒野源地和廊道等方式来优化荒野网络体系,提高水源保护区网络连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