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ERT与图像法的DNAPL入渗和修复过程监测效果对比研究 收藏

基于ERT与图像法的DNAPL入渗和修复过程监测效果对比研究

作     者:刘恒 刘汉乐 曹文翰 

作者机构: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 

出 版 物:《中国环境科学》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2803[工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08[工学] 0828[工学-农业工程] 0815[工学-水利工程] 0804[工学-仪器科学与技术]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7192) 第三期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 

主  题:DNAPL入渗 DNAPL修复 图像法 电阻率成像法 

摘      要:本文以室内二维砂箱DNAPL修复实验为基础,通过图像法和电阻率成像法对DNAPL的变化进行监测,评估电阻率成像法监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1)在DNAPL入渗实验中,电阻率成像法和图像法均能反应出DNAPL入渗以垂向入渗为主,主要受重力影响。对两种方法所获得的饱和度进行空间矩分析,发现两种方法的水平质心趋势差距较大,垂向质心位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在DNAPL的修复实验中,随着SDS溶液的注入,DNAPL污染物中心的相对电阻率值从25 Ω · m降至-10 Ω · m,饱和度从0.42降至0.15。选取砂箱特定位置进行相关性分析,电阻率与饱和度的相关性分别为0.72、0.84和0.92,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6,说明两种监测手段对修复过程的解释具有一致性。(3)通过两种方法对DNAPL入渗和修复过程的监测效果比较,在入渗过程中,图像法的监测效果更好,图像法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入渗图像,特别是对DNAPL的动态变化有着细致的捕捉能力;在修复过程中,电阻率成像法的效果更好,电阻率成像法可以电阻率成像能够穿透介质,实现对表面活性剂在不同层位和空间中的扩散情况监测,获取宏观分布趋势。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