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年人肥胖相关体格测量指标、吲哚类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Adiposity-related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s,indoles an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100191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191 北京大学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牛津大学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纳菲尔德人群健康系牛津OX37LF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100022 北京大学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出 版 物:《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年 卷 期:2025年第46卷第1期
页 面:65-7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704[工学-应用化学] 07[理学] 08[工学] 0817[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070303[理学-有机化学] 0703[理学-化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404348,82192901,82192900,82388102) 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开放基金(2024102) 英国Wellcome Trust(212946/Z/18/Z,202922/Z/16/Z,104085/Z/14/Z,088158/Z/09/Z) 中国香港Kadoorie Charitable基金
主 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体格测量指标 吲哚类分子
摘 要: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肥胖相关体格测量指标(BMI、腰围、腰臀比及体脂率)与血浆中吲哚类分子以及吲哚类分子与新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利用其中2183名研究对象在2008年第一次重复调查时采集的血样检测吲哚类分子。测量研究对象2004年基线及2008年重复调查时的体重、身高、腰围、臀围及体脂率,BMI和腰臀比通过标准方法进行计算。对所有研究对象的长期随访自2008年重复调查完成开始,直到出现新发ASCVD、死亡、失访或到2018年12月31日为止。CKB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发病和死亡信息,包括死亡和常规疾病监测系统、医疗保险数据库以及主动的定向监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基线、第一次重复调查及基线至第一次重复调查体格测量指标的变化率与3种吲哚类分子(吲哚、3-吲哚乙酸、3-吲哚丙酸)的关联;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3种吲哚类分子与ASCVD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基线或第一次重复调查的体格测量指标与血浆3-吲哚丙酸呈负相关,基线BMI每增加1.0 kg/m^(2)与3-吲哚丙酸每增加0.1个标准差关联的回归系数(β)值(95%CI)为-0.23(-0.36~-0.10)(错误发现率=0.004)。调整基线BMI后,基线腰围、腰臀比及体脂率每增加1个单位与3-吲哚丙酸每增加0.1个标准差关联的β值(95%CI)依次为-0.09(-0.18~-0.01)、-0.12(-0.19~-0.05)及-0.20(-0.32~-0.08)。BMI变化率(2008年与2004年BMI之差除以调查间隔)与吲哚及3-吲哚乙酸每增加0.1个标准差关联的β值(95%CI)为1.40(0.58~2.21)及-1.07(-1.91~-0.23)。研究对象随访时间M(Q_(1),Q_(3))为10.46(10.36,10.53)年,新发ASCVD 236名。3-吲哚乙酸及3-吲哚丙酸与ASCVD发病风险存在负关联,3-吲哚乙酸及3-吲哚丙酸每增加1个标准差,ASCVD发病的HR值(95%CI)为0.87(0.76~0.99)及0.84(0.73~0.96)。结论体格测量指标及其变化影响血浆中吲哚类分子水平,3-吲哚乙酸和3-吲哚丙酸水平降低与ASCV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3-吲哚乙酸、3-吲哚丙酸可能是肥胖导致ASCVD的中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