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游不离家?非惯常环境理论下的邻近游探析 收藏

游不离家?非惯常环境理论下的邻近游探析

The Sense of Away from Home in Residence:An Analysis of Proximity Touris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nusual Environments

作     者:高子茵 管婧婧 GAO Ziyin;GUAN Jingjing

作者机构: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浙江杭州310002 

出 版 物:《旅游学刊》 (Tourism Tribune)

年 卷 期:2025年第40卷第1期

页      面:30-4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203[管理学-旅游管理]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心理所有权视角下的居民多层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行为研究”(72074194) “多主体协同下核心旅游企业参与乡村社区治理的实现机制研究”(72472141)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非惯常环境视角下邻近旅游产生及发展机理研究”(Y202352545)共同资助 

主  题:邻近(旅)游 离家感 异质空间 差异文化 旅游活动内容 成长型思维模式 

摘      要:随着各类短途旅游模式的兴起,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邻近旅游的概念,认为居住地及其周边地区亦可成为居民的游览地,拓展了“旅游的空间和内涵边界。但亦有学者认为,邻近旅游有悖于旅游定义中的异地性假设,挑战了学科共识,易造成理论混淆。针对上述相悖观点,该文以非惯常环境理论为基础,从到访率、空间认知和身份转换的角度,在学理上辨析了地理位移缺省能否生成“旅游,进而以离家感为“在旅游的替代变量,实证检验到访频率、空间构成(异质空间、差异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和思维模式对离家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居民在进入不常涉足的居住地“旅游化空间时也会产生离家感,即产生进入非(偏)惯常环境的认知。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本地居民由于更能接受行动、思维和身份的转换,这一感受更为强烈。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回应了邻近旅游的概念合法性,解析了在居住地何以产生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也衍生探讨了异地性与非惯常环境、旅游与“旅和“游,以及非惯常环境认知与“在旅游感知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探究这一学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