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早成岩期多级次岩溶特征及控储机制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早成岩期多级次岩溶特征及控储机制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太 原 组 灰 岩 早 成 岩 期 多 级 次 岩 溶特 征 及 控 储 机 制

作     者:闫小雄 钟寿康 裴文超 许杰 谭秀成 YAN Xiaoxiong;ZHONG Shoukang;PEI Wenchao;XU Jie;TAN Xiucheng

作者机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分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气厂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出 版 物:《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ural Gas Geoscience)

年 卷 期:2025年第36卷第2期

页      面:257-27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主  题:太原组灰岩 早成岩期岩溶 控储机制 二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摘      要:近期鄂尔多斯盆地YT1H、ZT1H等多口井在二叠系太原组灰岩获得天然气新发现,揭示了太原组灰岩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但当前对于太原组灰岩的研究仍存在储层成因机理及其关键成储模式认识不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层系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部署。基于太原组丰富的岩心、薄片及物性等资料,系统研究了太原组灰岩储层与早期暴露岩溶的发育关系,并建立灰岩早成岩期岩溶控储模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早成岩期岩溶作用主要发育于颗粒灰岩中且多位于向上变浅序列中上部,可识别的岩溶特征包括组构选择性溶蚀、溶缝/溶沟、溶蚀花斑、岩溶角砾岩和多期暴露面等。(2)单旋回由下至上岩溶强度逐渐增强,旋回底部岩溶较弱,局部发育生屑铸模孔,向上岩溶改造范围扩大,优势通道、溶蚀花斑开始发育,岩溶作用适度发育;旋回上部岩溶系统切割解离基岩,发育岩溶角砾岩,岩溶作用过度发育。(3)受暴露时间控制,研究区发育高低频旋回,其中高频旋回暴露面多见于灰岩内部,为“内幕式旋回界面,其内部岩溶强度表现为岩溶不发育→生屑选择性溶蚀→优势通道、溶蚀花斑,而低频旋回界面仅出现在斜道段或毛儿沟段灰岩的顶部,内部岩溶强度为优势通道→溶蚀花斑→岩溶角砾。(4)灰岩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低频旋回中上部即岩溶适度改造区,旋回下部与旋回顶部的储层质量明显变差。研究认为,早成岩期多级次岩溶既控制研究区灰岩储层的发育与分布,也极大地改善储层的储集与渗流能力,是太原组灰岩成储的关键因素。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