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全新世赤道东太平洋缺氧区氧气含量无显著变化:来自底栖有孔虫表... 收藏

全新世赤道东太平洋缺氧区氧气含量无显著变化:来自底栖有孔虫表面孔隙度的证据

作     者:卢婉仪 Delia W Oppo 翦知湣 

作者机构: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出 版 物:《第四纪研究》 (Quaternary Sciences)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5[理学-第四纪地质学] 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4247604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批准号:22120240069) 上海市基础特区计划项目(批准号:22TQ1400300)共同资助 

主  题:氧气含量 赤道东太平洋 全新世 底栖有孔虫 表面孔隙度 

摘      要:自从1960年代以来,观测证据显示全球海洋的氧气含量正在逐渐下降,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后果之一。理解地质事件中海洋氧气含量的变化及其调控机制能帮助气候模型更好地预测未来的海洋氧气含量变化。目前古海洋的氧气含量数据,特别在全新世(距今约1万年以来)时间段的分辨率较低,因此对全新世的海洋氧气含量变化趋势的认识较为模糊。本研究选取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缺氧区中心内长约12m、年龄范围为2.1~11.2 ka的沉积物岩芯KN R195-5-CDH23(3.7°S,81.1°W;水深373m),使用底栖有孔虫的表面孔隙度指标来定量重建全新世的海洋氧气含量变化。结果显示该海区的氧气含量在全新世时期在约30±8μmol/kg的范围内波动,并无显著的时间序列变化。通过与其他海洋特征(温度、通风情况、生产力)等的对比,本研究证实了全新世的浅层海洋处于相对较稳定的状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