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再循环碳酸盐对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成因的影响:来自Mg-Z... 收藏

再循环碳酸盐对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成因的影响:来自Mg-Zn同位素证据

Mg-Zn Isotopic 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of Recycled Carbonates in the Petrogenesis of Cenozoic Basalts in Central Mongolia

作     者:王升鹏 任钟元 Tserendash Narantsetseg 张庆霖 WANG Shengpeng;REN Zhongyuan;TSERENDASH Narantsetseg;ZHANG Qingling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中国科学院深地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广东广州51064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蒙古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乌兰巴托15160蒙古 

出 版 物:《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年 卷 期:2025年第49卷第1期

页      面:142-16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2[理学-地球化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2062)资助 

主  题:玄武岩 Mg-Zn同位素 再循环碳酸盐 蒙古国中部 蒙古-鄂霍次克洋 

摘      要:玄武岩熔岩中的轻δ^(26)Mg和重δ^(66)Zn特征通常被认为是来自随板片俯冲进入并改造地幔的再循环碳酸盐组分,使得Mg-Zn同位素成为示踪再循环碳酸盐的强有力的工具。为了查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可能携带的再循环碳酸盐物质及其对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成分的控制作用,本文报道了来自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北部的蒙古国中部(Jargalant、Tariat、Togo和Orhon)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的Mg-Zn同位素组成。这些玄武岩整体上具有低的δ^(26)Mg值(-0.43‰~-0.28‰)和高的δ^(66)Zn值(0.33‰~0.52‰),显著低于地幔Mg同位素(平均δ^(26)Mg=-0.25‰±0.04‰)和高于地幔Zn同位素组成(平均δ^(66)Zn=0.18‰±0.05‰)。Mg-Zn同位素异常不能通过地表过程、岩浆分异演化及同位素扩散效应来解释,而是与碳酸盐化辉石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同位素分馏效应相吻合。Mg-Zn-Sr同位素模拟结果表明,当辉石岩源区加入约5%~10%的再循环富镁碳酸盐可以很好地解释玄武岩的低δ^(26)Mg和高δ^(66)Zn特征。鉴于本次研究的火山区均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附近,再循环碳酸盐最可能来自古生代-中生代俯冲的蒙古-鄂霍茨克洋壳。玄武岩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成分从南向北依次变化,即δ^(26)Mg、^(87)Sr/^(86)Sr、Ti/Ti^(*)和Hf/Hf^(*)值依次降低,δ^(66)Zn、Sm/Yb和La/Yb值依次升高。因此认为,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更多的菱镁矿从俯冲板片释放。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受熔融深度和白云石/菱镁矿比例的共同控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