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春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研究 收藏

春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研究

作     者:吴兴帜 梁昭莉 

作者机构: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中南大学 

出 版 物:《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25年第2期

页      面:63-72页

学科分类:0304[法学-民族学] 030405[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3[法学] 030402[法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030401[法学-民族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滇黔桂传统村落建设聚落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AMZ015) 湖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清代‘黔苗图’的知识观研究”(CX20240156) 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2024ZZTS0033) 

主  题:春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摘      要:精神家园是人民情感依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的场所,通过人们具象化的社会实践得以呈现,其中共同的文化纽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媒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礼俗与社会、祖先与神灵等各类关系的规训与恪守,以及对于家国情怀的实践。从家园遗产的视角来看,春节的原生主体是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并以“一体多元的模式呈现;春节的内容主要关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祝愿、国家繁荣昌盛的期许、普天同庆的愿景等,而其蕴含的中国人对于个体、家庭、国家、人类社会认知的价值观则是通过节日期间各类文化事象的践行与分享来实现。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春节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又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智慧贡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