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左、右归丸干预PGC-1α/PPARγ对BMSCs线粒体生物... 收藏

左、右归丸干预PGC-1α/PPARγ对BMSCs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

作     者:杨莹 冯秀芝 陈怡然 王智民 郭晛 任艳玲 

作者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出 版 物:《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4260)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2023-BSBA-224) 辽宁省科技厅2024年度优秀研究生项目(2024-JYTCB-039) 

主  题:左归丸 右归丸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PGC-1α 线粒体生物发生 

摘      要:目的: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左、右归丸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影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分子机制,为左、右归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奠定更多理论依据。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为成脂诱导组(MX组)、左归丸组(ZGW组)、右归丸组(YGW组)、补佳乐组(BJL组),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鉴定;噻唑蓝(MTT)法绘制BMSCs的生长曲线,并检测左、右归丸对BMSCs增殖的影响;油红O染色法检测脂滴的形成;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成脂相关因子PPARγ、C/EBPα、C/EBPβ、脂蛋白脂肪酶(LPL)蛋白,棕色脂肪相关蛋白PGC-1α、UCP1、PRDM16蛋白,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TFAM蛋白的表达;RT-qPCR法检测成脂相关因子PPARγ、C/EBPα、C/EBPβ、LPL基因以及CytoB mtDNA拷贝数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MX组比较,各给药组BMSCs增殖能力随干预时间增强而增强,药物干预后脂滴明显减少,成脂相关PPARγ、C/EBPα、C/EBPβ、LP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棕色脂肪相关PGC-1α、UCP1、PRDM1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线粒体数量增多,肿胀减少,双层膜和嵴结构清晰,同时内嵴断裂减少;线粒体CytoB基因拷贝数显著上调(P0.01);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PGC-1α、NRF1、NRF2、TFAM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结论:左、右归丸均能通过PGC-1α/PPARγ影响BMSCs线粒体生物发生以防治PMOP。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