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大柴胡汤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 收藏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大柴胡汤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作     者:钟光成 刘启华 麦灏铭 潘亚茹 李舒婷 杨虹颖 谢怀德 杨从 王奇 

作者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出 版 物:《中药药理与临床》 (Pharmacolog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2274616)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企业联合基金(编号:2022A1515220121) 

主  题:大柴胡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摘      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大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利用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并筛选大柴胡汤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DrugBank、DisGeNET、OMIM及TTD数据库获取NAFLD的相关疾病靶点,并确定药物-疾病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大柴胡汤治疗NAFLD的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构建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小鼠模型,通过动物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结果: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90个大柴胡汤治疗NAFLD的潜在靶点基因,核心靶点包括TNF、IL6、IL1B、TP53和PPARG等。核心活性成分包括原卟啉、11-二十碳烯酸、10,13-二十碳二烯酸、表小檗碱、滇刺枣碱D、山奈酚(kaempferol)等。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小分子代谢过程的正向调节、分泌调节等在生物过程中富集度较高;膜筏、受体复合物、胞质核周区等在细胞组分中富集度较高;核受体活性、单羧酸结合、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等在分子功能中富集度较高。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大柴胡汤可能通过调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等信号通路发挥抗NAFLD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以上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大柴胡汤可有效减少NAFLD模型小鼠的脂质、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水平。大柴胡汤降低了血清TG、TC、LDL-C含量(P0.05或P0.01)、血清AST和ALT活力(P0.05或P0.01)、肝脏MDA(P0.01)、TNF-α、IL-6、IL-1β含量(P0.05或P0.01),升高了血清HDL-C含量(P0.05)和肝脏SOD活力(P0.01)。HE染色及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大柴胡汤有效减轻了NAFLD模型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空泡样病变和红色脂滴。RT-qPCR检测结果表明,大柴胡汤显著下调了肝脏TNF-α、IL-6、IL-1β的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并上调PPARγ、AKT1、AMPK的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大柴胡汤可有效减轻NAFLD小鼠的脂质沉积、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肝脏功能及减轻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IL-6、IL-1β的水平及调控PPARγ信号通路有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