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内服方治疗癌性疼痛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作者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
出 版 物:《中医临床研究》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年 卷 期:2025年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用药规律以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中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的相关文献,并规范化数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功效统计以及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rler 18.0的Apriori建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Cytoscape 3.9.1软件进行可视化,根据数据挖掘结果得到核心药物。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获得药物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在DisGeNET、GeneCards、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OMIM、PharmGKB数据库中获得疾病靶点,运用微生信可视化云平台得到韦恩图以及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运用Cytoscape 3.9.1进行可视化并筛选核心靶点,借助DAVID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16首方剂,共254味中药,用药总频次1 578。出现频次≥20的高频药物共有20味,排名前7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延胡索、当归、黄芪、白芍、柴胡、白术。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苦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功效以补虚类为主。最终得到核心药物组为甘草、延胡索、当归、黄芪、白芍、柴胡。对核心药物组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97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以及168个药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异鼠李素、β-谷甾醇、黄连素、华良姜素等。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得到11个核心靶点,主要包括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等。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核心药物组治疗癌性疼痛的机制涉及癌症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激活等。结论: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出中药治疗癌性疼痛的核心处方,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其活性成分、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为中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后续动物实验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