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志留纪-泥盆纪关键金属成矿大爆发
作者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技中心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
出 版 物:《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2472104、42203066、W2421052) 青海省科技厅项目(编号:2024028ky002)
主 题:东昆仑 原特提斯 斑岩-矽卡岩矿床 岩浆矿床 关键金属
摘 要: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区内铜铁多金属矿产一直被认为是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近些年来,随着调查和研究的深入,大量的证据显示东昆仑造山带在志留纪-泥盆纪也存在大规模成矿作用。东昆仑地区在志留纪-泥盆纪主要发育三种矿床类型:1)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如夏日哈木、冰沟南等;2)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矿床,可进一步分为斑岩-矽卡岩铜铁多金属矿床和矽卡岩钨锡矿床,如卡尔却卡、乌兰乌珠尔、白干湖等;3)与碱性岩-碳酸岩有关的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以大格勒为代表。综合前人研究表明,东昆仑志留纪-泥盆纪大规模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原特提斯洋闭合后的演化密切相关。原特提斯洋在大约435Ma闭合后,东昆仑地区进入陆-陆碰撞环境,由于板片断离和后碰撞伸展作用,诱发软流圈地幔大规模上涌,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陆壳物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并最终在上地壳就位,形成了不同的矿床类型。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对东昆仑志留纪-泥盆纪基性-超基性岩、碳酸岩和花岗岩类分布范围以及成矿潜力的研究,为全面认识东昆仑地区金属成矿规律、实现找矿突破提供理论指导。